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与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是布局港股消费领域的重要工具。尽管二者同属消费主题,但在编制逻辑、资产配置与市场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核心定位差异
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从中证港股通综指样本空间筛选股票,要求日均成交额不低于1000万港元,覆盖主要消费及剔除特定行业的可选消费领域,按市值选取前50名个股,侧重互联网、汽车等泛消费板块。
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则聚焦互联互通资格股,剔除成交额后10%的股票,精选个人用品、家庭用品等消费领域标的,同样取市值前50名,但更强调悦己消费新场景,显著降低互联网与汽车配置权重。
中证聚焦高流动性大盘消费股,覆盖互联网及车产业链;国证则精筛纯消费标的,放大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权重,弱化互联网与汽车配置。
指数特征多维透视(申万一级行业,截至2025年6月30日)
中证港股通消费:
前五大行业:传媒(18.89%)、社会服务(16.80%)、电子(16.67%)、商贸零售(14.71%)、汽车(13.96%)
核心成份股:小米、腾讯、阿里、美团、比亚迪、泡泡玛特、快手、理想汽车、创科实业、小鹏汽车。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占比合计达76.41%。
国证港股通消费:
前五大行业:食品饮料(32.32%)、纺织服饰(23.57%)、社会服务(11.80%)、轻工制造(10.27%)、家用电器(8.69%)
核心成份股:泡泡玛特、百胜中国、安踏体育、农夫山泉、老铺黄金、海尔智家、华润啤酒、李宁、蒙牛乳业、思摩尔国际。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占比合计为54.94%。
财务与风险收益对比
1、盈利能力:具体来看,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2023、2024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4.8%、13.6%;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2023、2024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4%、11.9%。
2、估值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两大指数的估值水平较为相似。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与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最新PE-TTM分别为19.73、18.54;PS分别为2.21、1.53。
3、风险收益特征: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2025年内收益已达23.00%,2015年以来累计收益为110.40%,年化夏普比为0.37;国证港股通消费指数2025年内收益已达23.01%,2015年以来累计收益为76.69%,年化夏普比为0.29。
适用市场环境分化
在政策刺激窗口期,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展现出极强爆发力。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宏观宽松周期中,港股通消费指数大涨51.2%,显著超越恒生消费指数(23.4%)和中证消费50指数(14.8%)。历史回溯显示,2019年以来的四轮政策放松期,该指数弹性持续领先,凸显其对逆周期政策的高度敏感性。
而在产业趋势驱动环境下二者各具优势。2025年上半年,中证指数涨幅贡献主要来自互联网与车市复苏:小米(20%)、阿里(18.5%)、比亚迪(13.3%)和泡泡玛特(11.5%)成为核心引擎。国证指数则受益于新消费崛起:泡泡玛特(36.6%)、老铺黄金(13.4%)和小米(12%)贡献主要动力。
配置策略需因势而变
中证港股通消费适配三大场景:一是宏观政策宽松期(如降准降息),二是互联网监管环境缓和阶段,三是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周期。适合风险承受力较强、看好平台经济与车链复苏的进攻型资金。
国证港股通消费则在三种趋势中表现更优:Z世代驱动的潮玩、黄金珠宝等新消费升级,国货品牌出海加速期,以及消费细分赛道创新爆发阶段。适合追求消费新趋势、需规避互联网周期波动的平衡型策略。
目前市场共有4只跟踪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的ETF,其中港股消费ETF易方达(513070)综合费率为0.20%/年,其他3只产品的平均综合费率约0.60%/年。港股消费ETF易方达(513070)2025年上半年收益率为20.15%,居同类产品第一;跟踪国证指数的ETF有1只,成立于2025年6月,综合费率为0.60%/年。相关场外联接基金(A:018103;C:018104)。
整体而言,中证是捕捉“政策β+互联网车市弹性”的进攻之矛,国证则是把握“新消费α+细分赛道成长”的稳健之盾,二者共同构成港股消费配置的完整图谱。
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有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