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周二 (20 日) 正式對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課徵高額關稅,其中部分關稅高達 3,521%,為美國太陽能製造商爭取保護之舉,也可能對美國本土再生能源建設帶來新壓力。
ITC 認定進口傷害本土產業 關稅將於 6 月正式實施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ITC) 周二投票通過認定,來自四國的進口產品對美國本土太陽能產業造成傷害,此舉成為關稅正式生效的最後門檻。根據彭博報導,這項決定意味相關關稅將自 6 月起開始徵收。
這對於韓華 Q Cells、第一太陽能 (First Solar) 等美國本土廠商來說是一大勝利。這些業者先前指控東南亞低價進口產品削弱了國內生產誘因,即便享有稅收補貼,仍難以維持競爭力。受此消息激勵,第一太陽能 (FSLR.US) 周二盤中股價一度上漲近 5%,截稿前漲勢收窄至 2.38%,每股暫報 168.84 美元。
美國商務部去年展開為期一年的調查,認定這些國家部分廠商透過政府補貼、低於成本價格出口至美國,構成傾銷與不公平競爭。
柬埔寨最高達 3521% 越南與泰國課稅亦重
此次關稅將大幅墊高來自東南亞的太陽能設備價格,對依賴進口的美國再生能源建設商而言構成打擊。根據美國商務部 4 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部分柬埔寨廠商因拒絕配合調查,被課以高達 3521% 的懲罰性關稅。
其他國家平均關稅也不低,越南為 396%、泰國為 375%、馬來西亞則相對較低,平均為 34%。其中,知名廠商 晶科能源 (JinkoSolar)(JKS.US) (68822-CN) 被課徵越南出口 245%、馬來西亞出口 40% 的關稅;天合光能 (Trina Solar)(688599-CN) 自泰國出口面臨 375% 關稅,自越南則超過 200%;晶澳太陽能 (JA Solar) 的越南模組則可能面臨 120% 的稅率。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 (BloombergNEF) 統計,美國去年自這四國進口太陽能設備總值約 129 億美元,占總進口量近 80%。
綠能政策遇挑戰 再生能源前景受限
太陽能是當前美國新增電力裝置容量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除了關稅壓力外,再生能源產業同時面臨國會部分共和黨人推動削減聯邦補貼的挑戰,使未來成長潛力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儘管關稅有助保護本土製造,卻也可能延後太陽能發電建設進程,對拜登政府推動潔淨能源與碳中和目標構成阻礙。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