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7月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由6月的47.8升至49.2,顯示營商環境連續六個月轉差,但倒退幅度已縮減至期內最小。
7月PMI指數維持於50持平線之下,主因在於新增訂單量持續萎縮。隨著本土和全球經濟走弱,影響內外銷情,故整體訂單量連續六個月縮減。惟跌幅尚算適中。調查期内從海外和內地新接的業務量繼續急速下滑,兩者跌幅都與6月相若。企業於是在7月減產,其緊縮速度按月放緩,偏於溫和,走勢與整體新訂單一致。
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導致積壓工作量進一步下跌,減幅更是十個月以來最大。產能壓力紓緩,也降低企業增聘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就業人數自5月以來首次下滑。
由於生產需求下降,所以7月的採購規模縮小,而且跌幅明關。經營活動緊縮,也令採購庫存連續兩個月增加。供應商持續推延付貨期,而多家企業在船期延誤的情況下,表示有意增持庫存。
價格方面,第三季初的整體投入成本持續上漲,由於員工成本六個月以來首次下降,因此投入成本升幅主要來自顯著攀升的採購價格;但即使成本向上,香港私營企業大致維持產出售價不變。
對於生產前景,香港私營企業在7月依然強烈看淡。受訪公司特別提到貿易壁疊加劇、競爭白熱化、全球經濟疲弱等因素,均對業務增長不利;不過,整體的悲觀情緒已較6月淡化,也是3月以來最淺。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學家Usamah Bhatti表示,7月的投入成本通張在原材料價格攀升的助燃下,躍登四個月高位,可見成本壓力未有減退。不過,企業為刺激銷情,於是維持售價不變。企業依然看淡未來一年前景,但整體悲觀情緒比6月淡化。企業不但提到本地和全球經濟走弱,對需求和產出的後續發展不利,還有貿易壁壘的門檻加高,也形成另一道潛在衝擊。(jl/w)
AASTOCKS新聞